分析中国经济的形势,都是在围绕着政策谈,这被表述为“宏观文件”。
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叙事,同样是政府干预,中国以体制为背景,拥有强大的动员令和执行力,问题在于干预是指令性的信号执行,还是对市场信号的响应。
宏观文件当然很重要,但是楼市价格下跌,限跌令没限住,为什么?因为市场问题只能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解决,止跌企稳要拼命往里砸钱。
那么,宏观文件能定义经济的增长吗?
短期有效,长期不可取。
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,中国推出的 4 万亿投资计划创造了 "基建狂魔" 的神话。高铁里程从 0.6 万公里飙升至 4.5 万公里,房地产投资占 GDP 比重突破 13%。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刺激,短期内将经济增速从 6.4% 拉回至 9.2%,但也埋下了今天产能过剩、地方债务高企的隐患,因为存在着资源错配与浪费,缺少市场需求的支撑。
展开剩余55%2024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破了300万亿元,是 2008 年的 6 倍多,但 GDP 增速却从 9.6% 降至 5.2%; 这就是短期成功,长期代价的趋势性证明,单纯依靠货币扩张和投资拉动的增长不可持续。
那么,不依靠宏观文件依靠什么?
这就要回到亚当.斯密的经济增长的双引擎: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与居民福利的持续提升。
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谈自由,谈的是法治,并不是自由大泛滥.自由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响亮的口号,反对的是人治,呼唤的是法治。市场意义上的自由,前提是市场公平秩序,这就是法治经济,而不是办公室精英的权力经济;如果同一竞争性领域按行政令建立经济等级制,就失去了自由竞争的营商环境。
同样,我们谈居民福利,谈的是法定公平,公平也是法治天下,不是办公室精英拍脑袋决定社会保障谁的多谁的少。
宏观文件很重要,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比宏观文件更重要,如果失去了自由与福利这两大经济发展的引擎,2025年大放水很可能会流不到应该流到的地方。
发布于:江苏省